澳优又拖伊利后腿?2022年净利润暴跌七成,低于行业预期
文|新消费财研社
近年来,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,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在逐步升级,人们对于乳制品补充营养、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认知也不断加强,乳制品消费稳步增长。
但受国内新生儿出生率下降及全球疫情等因素影响,婴配行业也在面临挑战。尼尔森数据显示,2022年度中国婴配行业整体销售额同比下降中个位数百分比,行业市场整体销售表现承压,身在其中的乳制品企业几乎都很难摆脱这一影响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近日,羊奶粉龙头澳优(01717.HK)发布了2022年度盈警公告。新消费财研社关注到,尽管背靠伊利这棵大树,澳优的年度成绩单却并不出彩,营收与净利润双下滑,尤其是净利润数据,出现了2015年后首次大幅下滑的情况。
在羊奶粉赛道越来越内卷、龙头乳企纷纷入局的市场背景下,2023年澳优将会迎来怎样的挑战?
净利润骤降八成、低于行业预期
澳优“卷”不动了?
最新业绩预告显示,预计澳优2022年收入约77.8亿元至78.5亿元,同比减少11.5%至12.3%。公司权益拥有人应占利润约2.05亿元至2.65亿元,同比大幅减少74.5%至80.3%;经调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利润约4.55亿元至5.15亿元,同比减少50.5%至56.3%。
预期业绩数据并不亮眼,澳优给出三点原因:一是科学调整此前的销售策略,减小各渠道伙伴的库存压力;二是为了与合作伙伴共同应对行业下行压力,公司进一步加大对渠道商相关政策及费用支持;三是公告期内,海外原奶价格持续走高,叠加欧洲通货膨胀造成的原材料成本上涨等负面因素,造成公司毛利率进一步承压。
披露盈警公告的第二天,澳优的股票也应声大跌。2023年3月14日收盘,澳优报收3.58港元/股,下跌8.67%,并在随后几天震荡下跌。
华泰证券指出,澳优预计2022年调整后净利润同比下降50.5-56.3%至4.55-5.15亿元,低于行业预期。考虑到奶粉市场需求疲软,竞争激烈以及澳优牛奶粉业务竞争优势不明显等因素,澳优2023年目标(净利润回到2021年水平7.55-7.75亿)的达成将面临挑战。因此将澳优目标价下调11%至4.0港元,维持“持有”评级。
另外,花旗银行也发布研报称,将对于澳优收入预测下调4-5%,略微上调经营利润率。因预计2023年IMF行业仍较为艰难,将澳优目标价从4.49港元下调至3.48港元,基于8倍的2023年市盈率(原为11倍),低于香港IMF同类企业的9倍,以反映澳优疲软势头,维持“沽售”评级。
其实早在去年澳优公布2022年度中报之后,花旗就将其评级下调至“沽售”。花旗银行明确表示,经下调盈利预测后,澳优估值没有吸引力。
据业内人士分析,业绩增长率持续下滑的情况下,机构对于澳优的评级并不令人意外。澳优目前应做的是应从自身改革,“对内下刀”。出生率低、疫情导致整体消费市场疲软等因素对大多数行业都有影响,奶粉行业会更直接体现。
除此以外,澳优还面临着库存高企、羊奶粉市场“内卷”加剧等现实问题。
存货高企、销售受压
业绩拖了伊利“后腿”
公开资料显示,2003年澳优在湖南长沙成立。2009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,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婴幼儿配方乳品企业。
2011年,澳优乳业收购了荷兰百年乳企海普诺凯乳业集团,成为一家“国际化”的乳品企业。
据新消费财研社不完全统计,目前澳优旗下拥有佳贝艾特、海普诺凯1897、悠蓝、能立多、欧选、澳优爱优、美纳多、淳璀、珀淳、Oz Farm,代膳、NC、爱益森、美优高、合力素、合力高等品牌;产品形成了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、儿童奶粉、成人奶粉、营养品、益生菌的生命全阶段体系。
近年来,澳优还相继推出海普诺凯1897特医婴配食品、澳优能立多推出“澳优爱优”“能立多睿优”“睿活”三大全新婴幼儿奶粉产品,占位国产奶粉版块;佳贝艾特推出“向扬”儿童羊奶粉、“营嘉滢心”配方羊奶粉、“营嘉”有机纯羊奶粉等。
就在刚过去的2月,澳优旗下“康素得臻膳”和“康素得舒膳”两款特医食品也顺利获批。澳优日益丰富的产品矩阵,旨在带领公司进行更高质量的发展。
但是,虽然自身做出诸多努力,但中国婴配行业因受大环境影响竞争愈发激烈。AC尼尔森数据显示,2022年度行业整体销售同比减少中单位数百分点。这这种行业背景下,澳优也不能独善其身,其财务表现明显承压。
从历年财报数据来看,自2019年~2021年,澳优乳业营业收入分别为67.36亿、79.86亿与88.73亿;报告期内,澳优乳业营收的增速分别为24.8%、18.6%和11.1%,一直呈现下滑趋势。2022年上半年,澳优营业收入36.30亿元,首次形成负增长,同比下降15.01%。
此外,从2020年开始,澳优乳业的净利润就有了下滑的趋势。2019年到2021年净利润分别为8.8亿元、10.04亿元与10.4亿元,其中2020年净利润率同比下滑3.6%,2021年同比下滑6.76%。
到了2022年净利润更是断崖式下跌,同比下滑幅度达74.5%至80.3%。澳优的净利润几乎属于增长停滞乃至负增长的状态,这对澳优而言是个亟需警惕的信号。
随着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逐渐从“增量市场”走向“存量市场”,从总量上限制了各品牌的发展,加剧了市场竞争,使得这一赛道的企业面对市场的收缩不得不被动进行调整。
曾经为了抢占市场份额,奶粉企业的惯用销售“套路”是——厂家不断向经销商加压,让经销商大量拿货量,从而实现“压货式”增长。
和众多快消品类似,这种模式在市场环境良好、商品流转率高的情况下自然行得通,但是今时不同往日,经销商压的货出售速度放缓,间接使得厂家存货越来越高,反而成了厂家拉低业绩的主要原因。
以澳优乳业来看,其存货账面价格占同期流动资产的比例从2015年的26.25%一路上升至2020年的44.77%。
2022年上半年,澳优存货规模为22.57亿元,占全部资产的24.23%,而存货周转天数已达209.42天,均处于历史高位及行业较高水平。并且,这还是澳优从2021年底起对内大刀阔斧地实现改革,通过减慢分销商分发自家牛奶粉,从而对分销渠道的整体存货水平执行更为严格控制的结果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伊利收购澳优,两家并表后的首期财报中,伊利的资产减值损失、存货余额等数据均出现明显增长,并因此被投资者提问。
根据伊利财报,2022年上半年伊利存货余额约为114.24亿元,而期初余额约为89.17亿元,增长了25.07亿元。本期存货跌价损失及合同履约成本减值损失为1.18亿元,上期为3792.33万元,增长了8018.21万元。
在今年上半年,伊利股份的存货周转天数则为44天,较去年同期增加了7天,存货金额占总资产比重为9.67%。伊利方面表示,这是因为受到澳优并表的影响。
曾有业内专家对新消费财研社表示,伊利收购澳优,是因为看好澳优的羊奶粉业务潜力,想要开辟新的高利润领域并增厚自身业绩。但收购后澳优业绩就变脸,这应该是出乎伊利预料的。
因此,澳优的业绩持续下滑,从长远来看,非但达不到伊利收购之前预想的结果,可能还会反受其累。
标签: